首页 微博黄v号购买文章正文

微博上为什么那么多网黄 ,[书评文论]我为什么?要为张献忠,悬赏十万元?

微博黄v号购买 2022年06月18日 07:48 112 微博黄v号购买

  我为什么?要为张献忠,悬赏十万元?

  再版后记

微博上为什么那么多网黄
,[书评文论]我为什么?要为张献忠,悬赏十万元?

  我为什么要悬赏十万元?

  60年来是怎样颂扬李自成、张献忠的

  《张献忠剿四川真相》2010年4月出版后,我曾悬奖十万元:“谁要是能拿出可信史料来,证明张献忠没乱杀过四川人,就请来拿走这十万元!”

  此事在国内引起相当的反响(见后文)。我为什么要悬奖十万元?借本书再版机会对此略作叙述,相信对中国农民起义历史(尤其是有关李自成、张献忠)的研究,应当很有意义。

  以前几十年中,竭力肯定颂扬张献忠、李自成,成为主流权威定论,也是从小学到大学历史教科书及各种著述、影视剧、展览馆的歌颂内容。这些,有它的历史因素。

  1935年,红军“长征”到达陕北后,毛泽东高度评价李自成、张献忠,曾对刘志丹说:“陕北这个地方,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。李自成、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。” (注)程世刚:《毛泽东与两部关于李自成小说的不解情缘》,中国共产党新闻>>资料中心>>史海回眸>>,

  陕西米脂有个李健侯,1930年成写成章回体历史小说《永昌演义》(“永昌”是李自成自立为帝时的年号),定稿后一直未能出版。毛泽东对此书非常赏识,让秘书手抄一本阅读。

  1944年4月29日,毛泽东写信给陕甘宁边区副 李鼎铭称赞李健侯,同时提出修改意见:“此书赞美李自成的个人品德,但贬抑其整个运动”(即书中没有充分肯定当时的“农民起义”)。毛泽东说:“此书如按上述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,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。”不久,李健侯应邀来到延安,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款待。毛泽东还奖给了李200元边币和两石小米,聘请他当了边区的参议员。

  1949年建国后,毛泽东提议李健侯任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,建议其继续修改《永昌演义》,李健侯却1950年去世。但毛泽东的意见对后来姚雪垠写作《李自成》产生了直接重要影响。(程世刚:《毛泽东与两部关于李自成小说的不解情缘》,中国共产党新闻>>资料中心>>史海回眸>>,

  也就在1950年,四川的任乃强先生著有一本《张献忠屠蜀记》,由成都中流印刷厂出版。此书为章回小说,记有张献忠曾屠杀四川人的一些史实。任乃强后来回忆:1951年出版时因有污蔑农民起义英雄之嫌,书被禁止发行;1957年“反右”中他因此被批判为“诬蔑农民起义”、“反动文人”,划成“右派分子”。(注)见任乃强《张献忠》后记,陕西人民出版社,1986版。郑按:任乃强先生此时余悸犹存,出书修订《张献忠》时大为淡化了旧版书中张献忠的杀人行为,并常有为张献忠辩护之处。)

  也就在任乃强被批判为“反动文人”、“右派分子”的1957年,作家姚雪垠开始写《李自成》,6年后该书第一卷出版。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中国千百万知识分子受到严重迫害。但毛泽东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两次指令保护姚雪垠,让其继续写作《李自成》。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前所未有,足见毛泽东的“李自成情结”和对写作《李自成》的重视。

  (注)《毛泽东为啥有“李自成情结”》,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,

  姚雪垠创作《李自成》的根本目的,就是按毛泽东意愿让此书“为政治斗争服务”。(注)邓经武:《“自恋”与“自贱”的悲剧——论姚雪垠及其<李自成>》,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 ,2001 年3期。

  姚雪垠的《李自成》第二卷,1982年获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项首届“茅盾文学奖”,长期被评价为“史诗性”作品(到1999年《李自成》四、五卷全部出版,五百万字的煌煌巨作。)

 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,李自成、张献忠可以说成了“钦定”的中国历史上“农民起义英雄”的代表人物。四川史学界不甘落后,1980年3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《社会科学研究》编辑部,邀集全国有关的史学家、专家,举行“张献忠在四川”学术讨论会。会后出版丛刊,收入各种文章13篇,几乎一边倒地以讴歌颂扬张献忠“英雄事迹”为基调,并宣称一定要“澄清在张献忠问题上的种种诬蔑和歪曲”。

  1987年9月,又在绵阳、梓潼召开全国第二次“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”。许多著名史学者及有关部门支持下,不顾凶戾残暴的张献忠曾给四川带来巨大灾难的历史事实,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梓潼大庙内,塑了张献忠神像;庙内大立对张献忠歌功颂德的诗亭、碑记,刻有学者、文人、官员们热情颂扬张献忠的诗词歌赋。

    1989年,出版王纲先生主编的、以颂扬张献忠为基调的《张献忠与李自成——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》。此间,各地还出版了不少为张献忠叫好的歌颂著作、戏剧、电影,甚至小儿连环画。

  至此,张献忠与李自成几乎成了不容置疑的“农民起义英雄”正面形象。

  但是,就在姚雪垠的《李自成》大红大紫之时,随着“文化大革命”运动结束,许多人对姚雪垠的《李自成》一书提出不同意见。有代表性的是学者刘再复,在1988年初的《文汇月刊》上直言:姚写的李自成有“文革”中“高大全”之弊,李自成所率“老八队”,越看越像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下的八路军……

  盛名之下的姚雪垠此时已不容批评,他愤怒之极声称要打官司,状告刘再复“诽谤罪”。《文汇月刊》1988年第6期上,发表了姚雪垠致该刊洋洋一万五千言的长信。

  这时出现很有戏剧性的一幕:《文汇月刊》1988年8期刊登了四川剧作家魏明伦的《仿姚雪垠法,致姚雪垠书》。魏明伦用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”之招数,以嬉笑游戏的笔调声称:你姚雪垠可以告刘再复,我也可以告你:

  姚雪垠先生:

  阳春三月,有幸识荆,于全国政协会上同一小组参政。窗外万木复苏,室内众议成林,唯先生沉默寡言,似有隐衷?……曾记否?远在刘再复‘诽谤’大作《李自成》之前,姚老早就对鄙人拙作《潘金莲》公开‘诽谤’!我付之一笑,未曾介意。原以为区区文艺作品,并非巍巍宪法,读者论者或褒或贬,悉听尊便……今读先生奇文,大彻大悟,始知文艺竟有‘老王卖瓜,自卖自夸,谁敢贬瓜,谁就犯法’之诉讼条款!……

  抚今思昔,岂能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。时代不同了,两个‘凡是’一去不返,纵是伟大领袖特别优待的人物,也应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’。阁下自视特殊,欲以刀笔代文笔,以讼案代争鸣……中华民族几千年痼疾,社会主义几十年坎坷,马克思的局限,毛泽东的过失,尚且容许这一代老百姓反思,难道阁下三卷小说竟比五卷雄文更加完美无缺乎?……

  (魏明伦:《仿姚雪垠法致姚雪垠书》,《文汇月刊》1988年8期。)

  这在当时中国舆论界很热闹了一阵子,其后双方“状告”皆未见下文、不了了之。随着“思想解放”,学者邓经武更严肃地批评《李自成》一书:

  弥漫全书的只有虚假……姚雪垠的创作绝非偶然现象,它是新中国30年文学的那种“大事件”(题材决定论)、“英雄颂歌”、尤其是“三突出”(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,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,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)、“史诗性”(企图给读者指出什么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规律)等特点的典型体现。只不过姚雪垠在其创作历程中,更具有“为农民战争服务”、“为阶级斗争服务”乃至于为阴谋政治服务等“追风”的特点而已。……将历史当作任人随意打扮的婢女来“古为今用”,这种反历史主义的创作模式,应该得到彻底地清算。

  邓经武:《“自恋”与“自贱”的悲剧——论姚雪垠及其<李自成>》,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 ,2001 年03期 。

  仅管对姚雪垠狂热颂扬李自成与张献忠有批评,但这种批评主要从文艺创作方法角度立论,并未丝毫动摇史学界对张献忠、李自成肯定颂扬的主流权威定论。

  直到2000年后,我常在四川一些报纸、刊物发表有关四川历史的文章,文中时有批评张献忠恶行的文字。编辑们大都小心谨慎,或删或改,以免犯忌。由此可见张献忠“农民起义英雄”地位不容否定的影响。

  近几年来颂扬张献忠的变本加厉

  张献忠建国后大肆屠杀四川人的基本史实,300多年来已形成中国民族最惨痛的历史记忆,在老百姓中间一代代的口口相传。1949年前的中国史学界早有定论,如萧一山的《清代通史》。

  海外汉学界,如詹姆斯&#8226;B.帕森斯的《一次中国农民起义的顶点:张献忠在四川,1644—1646年》,也描写了张献忠登峰造极的恐怖屠杀;《剑桥中国明代史》记载:“张献忠,1644年他率部入川,建立大西国,定都成都。他从这里控制了四川广大地区中最发达的部分,继续进行了两年的恐怖统治,使人口和资源锐减。”(注):见 (英)崔瑞德、(美)牟复礼:《剑桥中国明代史》(下卷)《西南和东南,1652—1662年》一章,本书为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《剑桥中国史》第7卷的中译本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6版。

  但这些基本历史事实,直至2000年后仍被人任意捏造、扭曲、阉割。 不少冠以“教授”、“专家”、“导师”头衔者,仍在毫无道理地为大屠夫张献忠喝赞歌。这里仅举两例媒体公开报道的新闻。

  2007年3月25日,《重庆晚报》发表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彭斯远的《张献忠仁义待百姓》。彭教授根据是:有酒鬼半夜醉话,老婆骂他“半夜三更还张家长李家短。”邻居去告密,张献忠得知后却大笑:“这明显是说我必胜,李自成必败吗?”给以重赏。彭教授认为这是张献忠“赏罚分明”,所以体现了“仁义待百姓”。彭教授接着又列出了重庆有条杨柳街,用张献忠“不杀杨柳挂门者”的“传说”,来说明张献忠对百姓“是很仁义的”。

  这些胡言乱语引起读者愤慨。姚於先生怒斥:“把这个吃人魔王捧上了天!彭先生写东西时的确应该多翻翻史料。至少,不能人家耻笑中文系出生,堂堂大学教授连基本的历史都不知道吧?……彭先生这篇文章,的确是睁着眼睛说瞎话。对张献忠,怎么能够将其定位为‘万人崇拜,英勇抗清’的英雄?不要开黄腔,特别是在公众平面媒体上,不尊重历史,甚至篡改历史,编造历史!”

  ()姚於: 《驳彭斯远教授,张献忠果真仁义吗?》,新浪网,2007年3月28日,日。

  无独有偶,2008年2月3日,《天府早报》刊载一篇《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学顾问魏奉明为张献忠“正名”》:

  昨(2)日,63岁的“巴蜀怪才”、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学顾问魏奉明在市群众艺术馆“史话成都”,他为这位明末清初的传奇人物“正名”,并提到成都不少街道就是赞美张献忠的“佐证”。

  彭教授说张献忠“是很仁义的”。“一身红色对襟长袖唐装打扮的”国学顾问魏奉明,则说“张献忠的厚道是有佐证的!”魏顾问的根据和彭教授类似,他说:

  提到张献忠,不得不说说成都的杨柳街。原来,在张献忠入川的时候,看到对面走过来一名妇女,她背着一个大孩子,手中却牵着一个小孩……妇女回答说,自己只是个填房,小孩子是自己的,但大孩子是正房所生……张献忠听完,顿觉此女贤德。随后,他从路边拔下一枝杨柳对妇女说,次日大军要进城,只要她拿有杨柳,就不会受到伤害。哪晓得第二天,城里的百姓人手都拿有杨柳。从此,这条街取名叫杨柳街。

   姑且不说这“传说”究竟有无其事,即使有也是杀人恶魔饱餐人肉后“剔牙缝”时流下的几点“鳄鱼眼泪”而已,正恰恰成为张献忠滥杀无辜的铁证。

  在堂堂“史话成都”的学术讲坛上,魏顾问接着更发表了足以把人吓一大跳的“奇论”:

   “此外,张献忠还在成都开科选举”,魏奉明说,事实上他对成都的贡献是很大的,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实惠。……对他来说,好杀人并不是他的责任,蜀人是自作孽不可活,他是在替天行道。(注)早报记者李庆:《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学顾问魏奉明为张献忠“正名”》,《天府早报》,2008年2月3日。

  近代著名学者李劼人说“自有成都城市以来,虽曾几经兴亡、几经兵火,即如元兵之残毒,也从未能像张献忠这样破坏得一干二净!”

  而魏顾问则说张献忠“事实上他对成都的贡献是很大的,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实惠”。人们除了佩服魏先生“国学”修养高超得已妙不可测外,实在不好再说其它过火的言语。

  如果说彭教授和魏顾问在大众媒体上发表的高论,有些像评书艺人李伯清先生表演的“假打评书”,仅是“假打学术”。据相关资料介绍,高等院校的国学顾问魏奉明先生确实“擅讲评书”,还在四川评书擂台赛中当过“擂主”呢。

  歌颂张献忠暴虐行为的人,有一条振振有词的理由就是:清朝军队也杀过四川人,所以凡说张献忠乱杀四川人就是“反动地主阶级”的污蔑。胡昭曦先生《张献忠屠蜀考辨》,孙次舟先生(已故)《张献忠在蜀事迹考辩》,就是为张献忠“辨诬”的代表之作。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简单道理:清朝军队和张献忠各有各的一本账,哪能胡搅蛮缠?

  至今吹捧张献忠者,则大多根据在学术界久享盛誉的胡昭曦先生、孙次舟先生的著述,以及王纲先生《张献忠大西军史》等。这几位先生几十年来在专业史学界已很有地位,他们的“考辩”当然被视为权威,更有影响力。所以,近几年来颂扬张献忠也就越发变本加厉。

  悬赏十万元征求史料引起的反应

  如果说“极左”年代出于“为政治服务”的庸俗目的,一些人以“史官”面貌为张献忠歌功颂德,尚可理解。但直至近年,一些人仍以各种“专家”的身份出现,在学术演讲会、电视节目、报刊等各种场合吹捧张献忠,仍在为张献忠屠杀四川人的恶行“辩诬”;一些“专家”对自己写的吹捧张献忠以暴力屠杀维持独裁统治的“极左”著述,也从未有过任何反思,仍然成为他们的“学术成果”,至今在网络、出版等各种渠道广泛流传,影响十分恶劣;歌颂张献忠,仍然成为权威语言和主流意识。

   2010年4月4日,我在中国很著名的“天涯论坛”上发文:

   湖广填四川的源头应当理清,张献忠剿四川的真相应当辨明,污辱四川人和有损四川形象的现象,实在不能再容忍了。这是有关四川历史、中国历史大的原则问题。应把张献忠从神坛上拖下来!谁能拿得出“张献忠从没有乱杀过四川人”的可信史料来让世人评定,就请到我这里来拿走这十万元吧。

  我只是一个体制外的普通学人,治学条件远不如专业人士,不但没有工资和“课题基金”,更说不上有纳税人提供的各种“津贴”,连生活伙食费也得另外辛苦去挣。在一些“专家”眼里,中国体制外的学人大都写的只是“野史”而非“正统”官史,“专家”们对此嘴角可能还要挂着一丝轻蔑冷笑。但正如鲁迅所说:“野史和杂说,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。”“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,指示着将来的命运,只因为涂饰太厚,废话太多,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……但如看野史和杂记,可更容易了然了,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。” (鲁迅:《华盖集&#8226;忽然想到》)

   评论历史只能靠真实史料,不能靠权势和头上光环而垄断话语权,更不能靠蛮横无理和信口开河。把历史大罪人张献忠供奉神坛,吹捧成正义之神去误导世人,是令人愤慨的。应把张献忠从神坛上拖下来!不管是谁,谁能拿得出“张献忠从没有乱杀过四川人”的可信史料来让世人评定,就请到我这里来拿走这十万元吧!

  此文迅速引发各方强烈关注,四川报纸立刻介入,连续报道此事。

  2010年4月7日,《天府早报》以整版篇幅发表记者专访:《张献忠滥杀无辜?还是罪有可恕?作家郑光路悬赏10万元,叫板川大博导胡昭曦:他是为张献忠杀人行为“辨诬”》。

  “谁要是能拿出可信史料来证明张献忠没乱杀过四川人,我给他10万元!”近日,四川民间学者、作家郑光路在天涯论坛发帖,叫板张献忠问题研究专家。其中,川大博导、四川省首批学术带头人胡昭曦,原人民大学副校长郭影秋等人,成为郑光路主要的批驳对象。……

  郑光路说,认为张献忠“杀人有理”,在学界以胡昭曦、郭影秋、王纲、孙次舟等人为代表。这些专家们的一些著述,论证粗暴、武断。他们为了把张献忠吹捧为“农民起义英雄”,完全不顾张献忠暴虐残杀的真实历史,千方百计为他的屠杀行为“辨诬”,不良影响至深。“我要做的是把张献忠拉下神坛,恢复他‘杀人魔王’和‘历史罪人’的本来面目。”郑光路说。

  针对郑光路的新书《张献忠剿四川真相》里所提及的胡昭曦,记者联系上了胡昭曦的弟子,川大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粟品孝。

   粟品孝说,他的老师胡昭曦年岁已大,心脏也不是很好,不方便接受采访。作为弟子,他认为郑光路的说法没有必要去理会,沉默就是对郑光路最好的回答。“这种人,你越理会他,他越觉得自己了不起。等我仔细读了他的作品后,再谈看法。”……

  郑光路说,“我在已出版的《‘张献忠剿四川’真相》一书中,对为张献忠乱杀四川人而‘辨诬’和叫好的‘专家’,已逐一用大量真实史料进行了批驳。”

  (以下引用本书内容)

  粟品孝先生的言语,立即引发许多人评论。如《华西都市报》、《重庆商报》和上海《新民晚报》,及各网站、论坛等,第二天(4月8日)就发表了《张献忠是“英雄”还是“屠夫”?》等文章。网友纷纷评论:“以浅薄轻狂语言掩饰心虚和无知,真以为是高级文人?如真有道理还不敢说出来去拿人家的10万元?”

  广西的苑广阔先生在4月8日的《重庆商报》上,发表《史学界应该还原张献忠》:

  ……尽管10万元的“赌注”使本来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蒙上了一层娱乐色彩,但是这个争论本身,还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。判别张献忠到底是“农民起义英雄”还是滥杀无辜的“杀人屠夫”,对于正确认识历史、客观评判历史人物,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,郑光路所挑战的主要对象,川大博导、四川省首批学术带头人胡昭曦一方,最终却以沉默回应了挑战。是不屑应战还是不敢接招,我们现在不得而知,但学术界因此失去了一次辨析历史、讨论学术的机会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相信很多人都和笔者一样,对历史人物张献忠的认识,首先是来自于中学历史教科书。但是教科书中的张献忠,基本还是拘囿于一个“农民起义领袖”和“农民起义英雄”,这样的定义,显然是有缺陷的,不全面的。至于他屠杀当地百姓的残暴行为,在教科书上则基本没有涉及。而像张献忠这样单薄、片面的历史人物,在历史教科书上又有多少呢?简直是数也数不过来。

  我们学习历史,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,可是当我们面对的历史都是失真的,虚假的,片面的,面对的历史人物都是经过人为“阉割”过的,我们还怎么“鉴”,“鉴”什么?

  如果说当初编写历史教科书是出于“阶级斗争”的需要,而故意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粉饰,那么在阶级斗争已经大大弱化的今天,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正视历史事实,还历史人物以客观和真实呢?这不但是历史学家的问题,更是教育学家的问题,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应该勇于面对的问题。 ()苑广阔:《史学界应该还原张献忠》,《重庆商报》,2010年4月8日。

  也就在2010年4月8日,《天府早报》再次以整版篇幅,发表《民间学者郑光路再抛“张献忠屠川”论据——“张献忠把成都杀成了野生动物园”》。

  郑光路在天涯论坛和新书《“张献忠围剿四川”真相》中,对诸多张献忠问题的研究专家直接点名批驳,引起广泛争议。

  对于争议和点名,郑光路说,作为一个民间学人,知道那么多四川人曾经被杀死,而时到今日,居然还有很多专业学者为张献忠“辩诬”。“不说出来,我良心不安。而且是学术争论,不存在其他意思。”

  此外,他还表示希望“张献忠未屠四川”说法的学者们,能拿出“可信史料来证明”,他非常希望看到,并且10万元悬赏继续有效。

  (以下引用本书内容)

  虽然不少吹捧张献忠的专家、教授、顾问、导师或其他什么头衔的人都还健在,对此仍沉默失语,但四川不少学者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。2010年4月9日,《天府早报》继续在第三天又深度报道:《四川多位学者,支持“张献忠屠川论”》:

  郑光路在天涯论坛和新书《“张献忠围剿四川”真相》中,对诸多抱“张献忠未屠四川”学术观点的研究专家,直接点名批驳,引起广泛争议。日前,就这一学术观点,本地不少文化人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。

  前日,郑光路再次就此事件发表申明:此前,胡昭曦弟子粟品孝说他老师因“年岁已大,心脏也不是很好”,而不能回应郑光路。郑对此发表申明:“这些可以理解,也不会有人说胡先生理屈心虚。但粟品孝既是胡导师的弟子,对我的几点质疑却认为‘没有必要去理会’。你的‘沉默’,我非常抱歉,只能理解为理屈……我同胡昭曦先生和粟导师素无瓜葛,这里要非常诚恳地奉赠粟导师一句:‘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。’”

  记者昨日采访了诸多本地学者,他们纷纷赞同郑光路的“张献忠屠四川”观点。

  史幼波(作家,国学专家):历史是一个评价过程,需要学者积极去探索,对于历史要勇于评论和探索,去挖掘真实的历史事实。但是观点要有有力的依据支持,谁观点论证更充足,谁才能站住脚。

  伍松乔(四川文化研究者):郑光路提出把张献忠从神坛上拉下来这一观点,很不错。历史需要作家、学者勇于去求证,梳理,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。

  白郎(地理文化作家):因为以前的历史环境,张献忠被塑造成了英雄形象。但是现在回头来看,张献忠对四川人民的屠杀,这一事实是不可改变的。

  王大炜(成都市民革文史委员会):我的几位朋友一起谈论了张献忠剿杀四川这件事,他们也都认为郑光路提出张献忠剿杀四川人民这一说法,是很正确的。

  ()《天府早报》连续3天的报道,见《天府早报》2010年4月7~9日,由记者杨传礼、李娜等报道。

  《天府早报》连续3天的报道,引起各界强烈关注。国内新浪、网易、人民网、新华网等各门户网站,香港、澳门及加拿大、日本、美国等华文网站,及不少纸型报刊媒体,都迅速转载。

  可见对历史人物张献忠的评价,确实是中国的一个“热点话题”。

  《张献忠剿四川真相》出版一年多来,各界读者反映较好,互联网上评论很多,如:

  一部四川人民的血泪史。对一场所谓“农民起义”历史地位的又一种评价; 可以视为对以往史学正统观点的反拨;社会的大动荡,到底是历史的推动,还是历史的倒退,本书作者给了一个回答。

  如果说一本书的本质是内容,这算是一本有意思的书。书中描述的内容,推翻了长期以来对“农民起义领袖”无限拔高的幻象,值得一读,至少比姚雪垠那种把“老八营”写成老八路的《李自成》要好得多得多(也不知到底有没有人自愿地读完姚先生大作)。

  (以上见当当网.购书.读者评论。)

  《张献忠剿四川真相》 郑光路。以文学的方式还原严肃的历史真相。在追溯历史过程中以朴实文字携带哲学营养,雅俗共赏的完成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。这本书系偶然得之,看过之后没及时收捡,家乡务农母亲来蓉,偶然翻此书,从此爱不释手,连续看了两月,回去之时,还将此书坚决带走,好书自己传。

  (以上见新浪微博,望京网微薄。)

  学术界,如学者马芸芸所写论文《略述60年来的张献忠研究》中说:

  胡(昭曦)先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,认为“张献忠起义军的打击对象是反动势力,是地主、官僚以及从属于他们的反动武装,这有什么不应该?……四川作家郑光路也就张献忠杀人问题写了《“张献忠剿四川”真相》(四川民族出版社,2010年版),通过剖析种种“真相”、“谜案”,以独特视角研究张献忠和明末清初四川那段惨烈的历史,提出了与胡先生不同的看法……对于张献忠杀人问题,1960年代虽有《关于张献忠杀人问题的探讨》,但在当时阶级斗争理论指导着史学研究的情况下,由于张献忠被定 为农民起义首领,故“屠蜀”一事众所讳言,乃至 曲为辩护……()马芸芸:《略述60年来的张献忠研究》,《中华文化论坛》,2010年 04期。

  一年前我公开说:“谁要是能拿出可信史料来,证明张献忠没乱杀过四川人,就请来拿走这十万元”,但直至今日一年多时间过去了,从未有任何人拿可信史料来索要这10万元。声称“等我仔细读了他的作品后,再谈看法”的先生们,也仍继续“沉默”。

  我之所以有此底气和如此自信,是因为我写本书前花了很多心血,以数年时间潜心阅读各种史籍(请参考本书《附录:有关张献忠的文献史料目录汇总》),并在四川各处实地艰辛考查搜集民间史料。本书所述各种史实,都有坚实的史实根据,而不是信口雌黄。

  现在《张献忠剿四川真相》将再版,我承诺悬奖十万元仍继续有效。

  借本书再版机会写下这篇《再版后记》,相信读者阅罢对张献忠研究的历史,会有更清楚一些的认识。同时,也诚恳企盼各界读者不吝批评教正。

发表评论

备案号:冀ICP备2022012033号-2 网站地图收录吧 微博黄v号购买图灵微博发卡平台